翻译工作如果围绕出版轴心转,不是不可以,但会带来种种问题。在出版和翻译者的关系中,翻译人往往没有决定权。稿费太低,挫伤了译者的积极性。出版社为了抢时间,给译者的时间太紧,也会影响质量。当然,也有的译者水平有限。现在,出版社的编辑也没有时间精力去做很细致的后期工作。
在国外,出版行为比较成熟,有自身平衡的机制。各种层次的作家、译者、读者都有。所以,出版各种类型的图书,虽不至于发财,也不至于饿死。在国外,有文化基金会等资助机构会出资资助那些很难赢利,却很有文化保护培育价值的出版行为。而在中国,从现在来看,翻译者的工作换不来实际的名和利。不仅稿费低,也不能靠这个工作得到应有的肯定。在高校体制内,翻译作品不能算作教授们的学术成果,这打击了许多年轻人的积极性。现在有钱人倾向于投资到体育、电影这些能赢利的项目中。文化多是为了搭台让经济唱戏。而以商业的逻辑很难真正做好文化事业。
现在翻译界人才青黄不接,尤其是小语种的文学翻译人才。除了英语以外,学习小语种的人很少做翻译工作。这就使得很多好的作品难以推出。解决这个问题是个长期的工程。要真正给名、给利,让有心做翻译工作的人能在这个行业生存下来,得到社会的认可,才能吸引人才。
来源:中国新闻出版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