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建斌教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主任,《德语学习》杂志副主编。他1996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,研究领域包括翻译学和篇章语言学等,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,自2002年以来多次为德国现任、前任总理担任同声传译译员。
王建斌学习德语纯属偶然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,他还是七、八岁的小学生,就被送进外国语学院附小读书。附小隶属于外交部,是当时中国培养外事干部的摇篮。他清楚地记得在附小的第一天,班上有40个学生,老师走进教室,对大家说“教室里左边一半同学学习德语,右边一半同学学习英语。”就这样,他开始学习德语。
如今,王建斌的身份已从学生变为老师,教师是一座桥梁,承续传统,通向未来。他一直强调,要教给学生如何终身学习。在他看来,终身学习的能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。今天,如果懂得如何获取知识、在哪里获取知识,那么书本知识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自学途径获得。王老师认为,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获取知识。王建斌说:“在大学里,教师虽然可以传授知识,但这种传授只能是示范式的,无法穷尽。其他领域的知识只能靠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积累。也就是说,教师应该授之以渔。”
翻译既是一门科学,也是一门技术和艺术。研究翻译实践和翻译现象的学问就是一门科学。如今,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,翻译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。而翻译者就如同建筑师,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设桥梁。
王建斌曾在许多重要会议上承担同传任务,翻译实践经验非常丰富。在很多人看来,同传这项工作充满神秘。记者向他求证时,王建斌表示,同传译员工作时,要听说同时进行,这在外行眼中确实有些不同寻常。但是,同声传译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样困难和神秘。做好同传需要掌握一种特定的技能,即一边接收讲话者的讯息,一边理解、加工并用目的语表述这些讯息。
谈及学习和从事同声传译的基础,王建斌表示,语言天赋、学习语言的兴趣和优秀的理解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三点。口译译员应该对一切未知和陌生事物充满好奇。如今,译员需要翻译的已经不只是客套寒暄,而是国际专业会议上的发言与讨论,这些发言和讨论往往非常复杂和专业。要承担这类翻译任务,就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。求知欲与好奇心是打开专业知识大门的钥匙。
作为口译译员,王建斌亲历了中德之间很多重要会议。作为事件亲历者,王建斌,中德两国关系今天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水平。民间交往已经成为除政治、经贸之外的又一支柱。他认为,两国关系只有不再只依靠政治家和外交家,而是以民间交往作为基础,才能发展得更好。
来源:国际在线专稿
|